指南針

指南針又稱為羅盤針,是一種磁針,可以旋轉自如。由於磁石的指極性,針向會自動指向北。羅盤針定型之前,是經過了一個長時間的發明改進的。

早在戰國末期,中國人便已發現磁石和它的吸鐵性。<管字>中曾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所謂「慈石」就是磁石,可見至少二千六百年前的管仲時期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了。在西洋,據說是蘇格拉底發現磁石的,那比中國至少晚了一百年。在<鬼谷子.反應篇>上說明磁石可以吸鐵。大約也在同時期,或者在東漢初年(公元五零年左右)。又繼續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之後,指南針就開始被廣泛使用了,到後期更被用作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和交通等方面。 中國最早出現的指南針叫司南,它在戰國時期已經被普遍使用。據古書記載,將勺投在拭的天盤上,讓它轉動,當停下來的時候,勺柄所指的方向便是南方了。司南曾經被多次記載。例如<鬼谷子>中曾說過,鄭人去採玉時一定帶著司南,以免迷失方向。<韓非子>中也有關於司南的記載。至如王充的<論衡>就有更明顯的記載:「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南指。」,可見指南針的使用古時已相當流行了。但由於指南魚只能適用於平靜的水面,所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後來經過不斷改進,便出現了「指南針」替代那魚。指南針是由北宋的沈括所發明的。它的著作<<夢溪筆談>>;還記述了水浮、置指甲上和懸絲等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簡單來說是將一枚磁化的小鋼針,放在指甲上、碗邊上運轉,或在中間穿上小段燈草,浮在水碗裡,它都能靈活地指向南方。他的著作使當時的人對指南針有更清晰的認識。到三國時期,又有指南車的發明,指南車並不是利用磁石的指極性,而是利用差速齒輪的原理,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從指南車可以證明,中國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已經創造了齒輪,發現了差動齒輪原理,創造了差動齒輪機,比西方早了千多年!

到了北宋時期,指南針便開始被用於航海了,人們利用了指南針的指向,寫了一本”針經”,記載了航線 ,礁石位置等。其中著名的鄭和亦都是借助指南針而順利下西洋的。

大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西方才有羅盤的出現。以這亦是根據中國的指南針而發展的,所以中國的司南可說是羅盤的鼻祖,而它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實至名歸的。

司南

司南是中國早期的指南針,在戰國時期已經普遍使用。它有一個用磁鐵做成的勺,和一個「拭」組成的。拭即羅經,外邊方形的木盤叫地盤,刻有天干和地支,另外有十二個月名,多數用木、象牙或銅製成的,因為它們比較光滑,所以可以靈活轉動。據古書記載,將勺投在拭的天盤上,讓它轉動,當停下來的時候,勺柄所指的方向便是南方了。司南曾經被多次記載。例如<鬼谷子>中曾說過,鄭人去採玉時一定帶著司南,以免迷失方向。<韓非子>中也有關於司南的記載。至如王充的<論衡>就有更明顯的記載:「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南指。」

指南魚

由於司南的使用,有條件的局限性,以致在北宋初年有指南魚的出現。指南魚是用薄的鋼片剪成魚形,長約兩寸,寬約兩分,磁化後浮在水碗中,便可指極。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改進,便出現了「指南針」替代那魚。指南針是一枚磁化的小鋼針,可以放在指甲上、碗邊上運轉,或在中間穿上小段燈草,浮在水碗裡,都能靈活地指向南方。不過由於指南魚只可以在平靜的水面上準確運轉,所以亦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要用在航海方面的話,仍要有更進一步的改進。直到三國時期指南車的出現,才解決了它的穩定性。

指南車

傳說中指南車乃是由軒轅黃帝,或者周公所創。但據歷史考証,指南車是三國時魏國的馬鈞所創造的。當時他做的指南車被魏明帝御用,但不久已經失傳。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才再由祖沖之修造成功。指南車的車上有一個舉臂的木人。它利用差速齒輪的原理,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它由五個齒輪造成,車輪輻寬六尺,車上繪龍虎花鳥,由馬匹牽著前進。指南車在行進前先使木人手指對向南方,行駛間車身轉多少度,右邊的車輪便帶動小齒輪,再牽動大平輪向相反的方向轉多少度,在各輪的相亙配合下使木人一直指向南方。從這可以證明,中國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已經創造了齒輪,發現了差動齒輪原理,創造了差動齒輪機,比西方早了千多年!

雖然指南車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比指南魚為高,但由於它的車身比較龐大,所以在使用上仍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用於航海等方面便要靠後期西方出現的「羅盤」了。

指南針對航海發展的影響

指南針發明以後,就被廣泛地應用於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和航海業等方面,而在航海業中貢獻最大。秦漢時期,我國就已經與朝鮮、日本有海上往來,隋唐五代 時期,更與阿拉伯各國開展了海上貿易活動。雖然中國的航海業相當發達,加上技術於當時而言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但當時還只是依靠觀天術,即辨認日月星辰來確定航向,而且,一旦天氣陰暗,便束手無策,只好停航待晴, 所以觀天術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唐代時還是如此。而指南針則不受制於氣候,是世界航海史上一項重大的發明。

宋代以後,我國海上交通得到迅速發展,常常派出龐大的船隊往返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原因是羅盤的出現促使航海業發展。北宋朱彧在萍洲可談一書中記述道:『舟師認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平時主要靠辨認日月星辰來導航,特殊氣候下便使用指南針,這種狀況,反映出航海中使用指南針的早期階段。

到了元代,人們已經不立論陰晴,而只用指南針來導航,而且,這時的海上航行還發明了羅盤針路。羅盤針路是根據實踐中的記錄,把每到一地的針位固定下來,一一標出,例如當時海船從溫川開航,就「行丁末針」。

羅盤針路的發明,使一路航線一目瞭然,提高了航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而後來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大規模航行,亦都要靠指南針的幫助,所以指南針對於近現代航海業的發展貢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