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召幸妃 

         相傳皇帝在晚上召幸妃子時,為保證皇上的安全,便把妃嬪的衣服脫光,用斗蓬圍著,為太監揹進皇帝的寢室,是謂揹宮,但事實並不盡是如此。當皇上就寢時,太監把承幸薄呈到御前,供皇上挑選,生病或信期的妃子並不在內,然後由太監持著燈籠召喚。妃子早己恭候,太監在前引路,貼身的侍女在後護送,進入皇帝寢宮的偏殿。妃子先盥洗疏妝一番,脫掉衣服,用大氅把胴體裹好,喊聲承旨,便由太監揹到寢殿,在御榻前去掉大氅,妃子要赤身露體地從被子下端爬上去,與皇上共赴巫山。此時,敬事房太監與馱妃太監則在窗外立候,若時間長了,總管會高聲唱道:是時候了。帝不應則再唱。後,皇帝令太監入室,太監則從皇上腳下把妃子拖出,仍以大氅裹身馱著離去。之後,總管太監跪而請命:留或不留?若皇上說不留,總管則輕按妃子的後股穴道,使精液流出。若皇上說,總管則記下某月某日某時,皇上幸某妃,以為受孕之證明。

        走宮是把妃嬪當成作知心人,在皇上處理政事的屋子裡宣召愛妃。按清宮制度,一般處理政事的屋子是嚴禁妃子進入的。妃子於此時便女扮男裝,袍子、掛子、大辮子往身後一垂,戴上圓形的帽子,碧玉的帽正,腳上一雙粉底宮靴,活脫脫是個少年公子,可以替皇上磨墨捧硯,也可跟皇上談古說今,也可以談談詩詞書畫,也可以跟皇上下棋,但不能談論政事,如珍妃便經常易裝預備光緒的召喚,對妃子而言,這是最得寵的待遇,旁人怎也羡慕不了的。

 

清朝后妃建制:

皇太后、皇后、皇貴妃(一稱懿貴妃)、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

 

清太宗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1613-1687) 孝莊太后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部落之長)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有絕色,性機敏。

        1625年,年僅十三歲時嫁努爾哈赤給的第八子皇太極爲妻,與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極爲妻。婚後生有三女,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 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尊莊妃為皇太后,史稱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莊文皇后就‘贊助内政’,為皇太極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後來,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好色,於是孝莊皇后向皇太極自薦,誘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引清兵入關,明亡。

        1643年,皇太極逝,福林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莊皇后為太后,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爲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莊太后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莊下嫁的説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正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長出入皇宮内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當非空穴來風。由於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於她的歷史地位。由於孝莊太后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

         爲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莊皇太后敢于衝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

        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尊稱孝莊為太皇太后,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莊太后盡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的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莊太后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莊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孝莊皇太后提倡節約,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歲,為『孝莊文皇后』。

 

乾隆妃 - 伊柏爾汗氏

(1734-1788)

  伊柏爾汗氏,維吾爾族人,回部和禮麥之女,傳說香妃不僅風姿卓約,且身上能分泌香汗,奇香誘人,故稱香妃。1757年,回部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清兵入回彊平定叛亂,伊帕爾汗氏的五叔額色伊、哥哥圖爾都配合清兵作戰,立了戰功,平叛後,圖爾都獻妹伊柏爾汗氏入宮,以示友好。1962年進為容嬪。1768年,進為容妃。乾隆對香妃照顧有加,特遣維吾爾族廚師烹調“谷倫杞”(抓飯)和“滴非雅則”(以洋蔥抄的菜),使香妃在北京能品嚐家鄉的風味美食。更特地在皇宮西苑建寶月樓,供其居住,且於牆外建回族街肆,人稱“回子營”,並修建了禮拜寺,如同西域,以舒緩她的思鄉情緒。容妃在宮中深受乾隆寵愛,乾隆多次出巡,也攜她同行,她在宴席上先居西桌首位,後升至東桌二位,這是僅次於皇后的席位,1766年,烏喇那拉皇后死,乾隆不再另立皇后,她在宮中的地位更高。

        過去有一種說法,言乾隆在平定回彊、小和卓木時,擄了他的寵妾香妃,但香妃入宮後不忘與小和卓的舊情,乾隆縱多番體貼,她也堅拒為妃。有一回,宮女奉命前來勸說,香妃竟拔出匕首,嚇得宮女四散,皇太后獲知此事後,趁著乾隆往京郊祭祀之際,把香妃召來。太后問她:“假如不從,妳今後將作何打算?”香妃堅決答道:“寧願一死,以示清白。”太后恩准她自殺,乾隆事後得知香妃身亡,大病了一場,香妃的遺體則運往新彊喀什,建墓安葬。更有傳說云香妃不忘小和卓木舊情,乃謀刺乾隆,為皇太后賜死。

        但據近代的專家論證,上述的說法並非真確。專家認為香妃即容妃(上有論及),容妃是新彊維吾爾族人,比乾隆少二十三歲,極受乾隆寵愛。她在宮中渡過了二十八個寒暑,為維護清朝多民族國家的安定作出了重大之貢獻,在1788年去世,終年五十五歲,葬於東陵。

 

香妃旗裝圖

 

咸豐妃 - 那拉.蘭兒

(1835 - 1908)

那拉•蘭兒,姓葉赫那拉氏,滿州正黃旗人,道員惠征之女。清文宗貴妃,性狠毒,嗜權慾。

        1851年,那拉氏以秀女應選入宮,時年十七歲。那拉氏頗有艷色,少時隨父在江南生活,能隨口吟詠江南小調。初入宮時圓明園的桐陰深處當值,閑來無聊,隨口哼幾句小曲,悉逢咸豐帝至圓明園遊樂,蘭兒優美的歌聲,被咸豐帝聽到了,忙問侍者歌者是誰,內監說是蘭兒,遂召見。略問數語,咸豐命她清唱小曲,內侍已看出咸豐帝的心意,散避他舍,咸豐說要茗茶,蘭兒端上香茗,引到炕前,此為得幸之始,事後封為懿貴人,1854年晉為懿嬪,1856年生皇太子載淳,封懿貴妃。

        那拉氏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咸豐批閱奏折,她侍奉左右,發表議論,干預政事,有時還替咸豐批閱奏折。1861年,咸豐死於熱河行宮,其子載淳即位,年號祺祥,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因她居喪時居於西暖閱,故稱“西太后”。同年,西太后發動北京政變,誅殺和罷貶贊襄政務大臣,改元同治,兩宮垂簾聽政,因東太后稟性慈和,且對政治不感興趣,政事也由西太后把持。1876年,同治駕崩,西太后冊立其年僅五歲之侄載湉為帝,繼續垂簾聽政。1881年,她把東太后毒死,從此更專擅朝政。1889年,她雖“徹簾歸政”,但實際仍處處干預朝政。

        1898年,康梁聯同光緒發動戊戌政變,在袁世凱的出賣下,西太后獲知他們的計劃,乃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囚禁光緒,重新聽政,誅殺譚嗣同等六君子。1900年,當義和團運動席捲京津時,她利用他們“扶清減洋”的口號,聯同團員對外宣戰。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那拉氏挾光緒等宮中親貴逃往西安,下令殲滅義和團。從此慈禧專事媚外,提出“量中華之物力,結列國之歡心”,授權李鴻章,於1901年與列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實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之始,慈禧對近代中國的影響不可不為鉅。

        1908年,西太后病逝,享年七十四歲,諡“孝敬欽慈顯太后,簡稱“孝欽太后”。

西太后著色像之一 西太后著色像之二
慈禧六十九歲時攝 慈禧坐像

慈禧坐轎像

左一為崔玉貴、右一為李蓮英

 

慈禧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慈禧與光緒后妃合影

中坐者為慈裕,左一為瑾妃、右一為隆裕皇后

 

慈禧與宮女合影

 

光緒皇后 - 葉赫那拉氏 

(1868 - 1913)

 

葉赫那拉氏,名靜芬,滿州鑲黃旗人,慈禧太后之侄女,都統桂祥之女。

        慈禧太后一心把大清皇朝的血統,逐漸變為自己家族葉赫那拉氏,乃指定比光緒大三年的親弟桂祥之女為后,慈禧深謀遠慮,於光緒幼時已安排由靜芬倍讀,以使他們從小培養感情,但光緒處處討厭她,嫌她成天陰沉著臉,不茍言笑,冷漠無情。光緒老大不願立靜芬為后,當他得知慈禧的宣佈後,不禁雙目一愣,慈禧也“不甘示弱”,隨即淚如雨下,大嘆光緒辜負了她的一片心意,光緒為免“親爸爸”傷心,且對慈禧的懿旨,他也沒有反抗的能力,德宗大婚便於光緒十五年舉行,婚後光緒對她不理不睬,加上她在政治上靠攏慈禧太后,無時無刻也當慈禧的坐探,監視著光緒的言行,使光緒對她更為厭惡,夫妻兩人的感情更為欠佳。

        1908年,光緒帝去世,宣統繼位,稱“兼祧母后”,尊為皇太后,上徽號“隆裕”。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獨立,清朝已日暮西山,隆裕太后起用袁世凱,袁世凱憑藉北洋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支持,出仕內閣總理大臣,他有當皇帝的野心,一方面協逼孫中山讓位,藉著解散國會稱帝:另一方面,脅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逼在養心殿簽發清帝退位詔書,清亡。清朝縱已覆亡,但根據《優待皇室條件》的規定,帝后仍暫居紫禁城,保留尊號。隆裕太后在宮中,以“教養皇帝”、“整飾宮闈”和念經拜佛打發日子,至1913年正月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諡“孝定隆裕景皇后”。

隆裕皇后著色像

光緒妃 - 他他拉氏

(1875 - 1900)

他他拉氏,滿州鑲紅旗人,待郎長敘的次女,瑾妃之妹。他他拉氏在1888年與姐姐同選入宮,封珍嬪,光緒對她一見鍾情,六宮寵幸,集於一身,被晉為珍妃。珍妃是奉西太后懿旨而入宮,初時的關係也不錯,珍妃喜好書畫,西太后特令內廷供奉繆嘉惠教她,從此書畫大進,寫出一手好篆書,尤擅畫梅花。珍妃原居景仁宮,由於光緒對皇后全無感情,珍妃常與光緒同住養心殿。她喜歡女扮男裝拍照,西太后認為她舉動輕浮。光緒對她的寵愛,招致了隆裕皇后的醋意,她趁機在西太后前搬弄對珍妃的不滿。有一回,皇后勾結太監,把一只男裝鞋放入景仁宮,妄誣珍妃有姦情。珍妃有一件衣料,與入宮演戲的一位名伶衣料相同,皇后也借此小題大作,使珍妃遭到杖責。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珍妃支持光緒主戰,主降的李鴻章污蔑珍妃反對太后聽政,支持光緒自主朝綱。西太后怒不可竭,以“交通宮闈,擾亂朝綱”的罪名,降珍妃為貴人,事隔一年始恢復妃號。1898年,珍妃支持光緒進行變法,西太后因此而對她恨之入骨,同年九月,西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把珍妃打入景祺閣的冷宮。1900年,八國聯軍入犯北京,西太后於西逃前特把珍妃召來,以洋人入京,珍妃年輕容易惹事,攜她西行有所不便為藉口,令人把她仍到井裡去,死到臨頭,她仍毫不打顫:“我罪不該死!皇上沒讓我死!你們愛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應該跑!”心腸狠毒的西太后固然無動於衷,令太監崔玉貴把她投於樂壽堂後的一口八角井,把珍妃這眼中剌除掉後,西太后等一干人始匆匆出逃。珍妃死時年僅二十五。

        翌年,西太后回京,為了在外國公使夫人前挽回面子,自辯說她只是氣上心頭,只說若珍妃不聽話就把她扔到井中,是崔玉桂逞能把她扔下去的,她更把崔攆出宮,以示對珍妃的追悼。更特賜隆恩,準予珍妃的家屬進宮,打撈珍妃的屍體,並宣稱:“珍妃為免遭洋人污辱而投井自盡,節烈可嘉”,不僅恢復其妃號,並追封她為皇貴妃。珍妃死後,光緒再也沒有接近其他女人,對皇后和瑾妃依舊是冷冷淡淡,後來他要來了珍妃在景祺閣掛過的一頂舊帳子,常常對這頂帳子出神,以一代帝往之尊,對愛情百折而不變,百年之下,使人思之而長嘆。

        1915年,溥儀以貴妃之禮把珍妃棺柩安葬於崇妃園寢。

 

珍妃像

   他他拉氏,滿州鑲紅旗人,侍郎長敘的長女。1833年,他他拉氏以秀女入選為瑾嬪,1894年,進為瑾妃。旋因其妺珍妃獲罪於西太后,受牽連而降為貴人。翌年,後妃位。宣統即位後,尊為兼祧皇考瑾貴妃。清帝退位後,瑾妃以太貴妃身份,居於永安宮。

        光緒對她的感情遠不如其妹珍妃。在慈禧太后太后的淫威下,她委曲求全,忍氣吞聲,故較其妹得到慈禧太后和隆裕皇后的禮待。她對光緒的獨寵珍妃亦不無嫉妒,故珍妃的被打入冷宮,受隆裕皇后的打嘴巴的凌辱,她亦順水推舟的說了一些不合情理的話,故光緒終其一生也是對她冷冷清清。

        清室亡後,她身體虛弱,患甲狀腺肥大症,頸粗眼突,死於1924年,終年五十二歲,諡“端康皇貴妃”

 

光緒妃 - 他他拉氏

(1873 - 1924)

 

瑾妃坐像

瑾妃與宮女們合影

瑾妃及其大小太監

瑾妃、唐石霞等人在延禧宮水晶宮觀金魚

 

宣統皇后 - 郭布羅婉容

(1905 - 1946)  

郭布羅•婉容,字慕鴻,別號愛蓮,達呼爾族人,內務大臣榮源之女。1922年,溥儀十七歲,立婉容為皇后,入居儲秀宮。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廢除皇帝稱號,婉容被廢皇后稱號,與溥儀同往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溥儀由侵華日軍秘密護送至東北,次年成立偽滿州國,1934年,溥儀改稱“滿州帝國皇帝”,婉容也恢復皇后稱號。

        她對英語有濃厚的興趣,聘請師盈女士教授英語,後又改聘美國女教師任薩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婉容能寫簡短的英語書信,溥儀給她取名為“伊麗莎白”,她給溥儀的書信,落款常用此名。她還以讀書、寫字、學畫打發光陰,又以種荷花自娛,有頌荷花之辭:“妒者謗其過艷,知者贊其德純”,反映了她高傲而矛盾的心態。

        宮中生活苦悶,使她染上了吸鴉片的嗜好。1935年,她先後與溥儀的近侍祁某和李某私通,並暗結珠胎,誕下一女,這可憐的女嬰出生僅半小時,便被溥儀派人殺死,婉容從此被打入冷宮,更因剌激過大而患上精神病。

        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下詔退位,婉容也第二次被廢去后位。翌年,婉容在出逃中病逝,享年四十二歲。

 

婉容倩影

婉容

 

宣統妃 - 鄂爾德特文繡

(1909 - 1950)

       鄂爾德特•文繡,一名蕙心,端恭之女。1922年,被溥儀立為淑妃,時年未滿十四。兩年後,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她隨溥儀出宮,1925年移居天津張園。溥儀對文繡之情甚淺,太監也持之而對她無禮,1931年,她給妹妹文珊在自殺前寫下遺書,提及了她在宮中的痛苦:“姊受專制家庭非人類待遇已九載矣!無日不以淚洗臉,薄命如斯,夫復何言!惟逆來順受,苟延殘喘而已。......實無顏偷生苟活,自殺之心甚切。”是次自殺不遂,但遺書中充份反映了其反叛之性。不久,她與溥儀離婚,史稱“淑妃革命”,轟動一時,得到溥儀支付的五萬五千元作為終身生活費。

        離婚後,文繡利用這筆收入,在北京創辦了一所小學,擔當教師,至1950年病逝,享年42歲。

 

文繡倩影

文繡

文繡

 

下一頁-國旗'宮女'服飾'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