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7.30 顧嘉煇作曲分享會

「顧嘉煇」三個字在香港無人不曉,但怎樣寫卻考起很多人。

他說見過四個版本:主要是「嘉/家」和「煇/輝」的組合。姓氏好像還沒有人弄錯過。

 

剛開始時,他說自己不善於說客套的說話,可能未熱身,有點口窒窒。

過了一會兒,已感覺到一種藝術家的風範:謙厚、隨和;有自信而不自負。

說真,覺得他還有一點點童真傻氣 (可能是做人去到化境之最高境界也)。

最意想不到的,初看他有點「怕羞」,

及後發覺他話中頗經常帶有強烈幽默感,有時甚至「笑爆咀」。

 

三小時後,很有如沐春風之感。

覺得香港能有一個這樣的音樂家,是香港人的福氣。

他做的是香港在這個年代最有代表性、最受歡迎,也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音樂,

像巴哈、莫扎特、貝多芬在他們的時代一樣。

不知在香港現時音樂創作的環境氣候之下,要等到何時才能再出現另一個顧嘉煇。

 

04073003.JPG
04073004.JPG
04073005.JPG
04073006.JPG
04073007.JPG
04073008.JPG
04073009.JPG

~~~~~~~~~~~~~~~~~~~~~~~~~~~~~~~~~~~~~~~~~~~~~~~~~~~~~~~~~~~~~~~~~~~~~~~

分享會筆記摘錄

學習/成長背景

 1. 入行經過

  - 半途出家,成長後才開始學習音樂

  - 姐姐顧嶶帶他入行,初時在夜總會做鋼琴伴奏

  - 及後漸漸培養對編譜的興趣 (也是工作需要),便開始自行研究學習旋律設計、和弦結構

  - 聽多西方流行曲,例如Cha-cha;及在抄譜過程中偷師

  - 一段時間後找菲藉樂師正式學習和弦等樂理

  - 不停學習編譜法 (配器法?) 令自己進步

  - 第一套替電影作曲之作品:《不了情》之其中一首插曲 "夢" (1960),是一個作曲比賽中的參賽作品

 

  - 後來在 TVB 作音樂總監,包辦 TVB 所有音樂節目的配樂,也替 TVB 電視節目(e.g. 電視劇、"跳飛機")及 RTHK 的兒童節目(i.e.香蕉船)

    作主題曲

  - 亦不斷嘗試替電影配樂,最喜歡的作品是《英雄本色》(吳宇森導演)

 

 2. 正式學習音樂過程

  - 1961往美國讀書

  - 那間大學 (Berlin University ??) 較注重 Jazz Music,讀了兩年,未讀完便離開

 

 

作曲風格

  - 帶有較強烈的中國色彩,因由細到大是在國語時代曲、中國民歌小調等音樂環境浸大

  - 作品通常是流行曲,通常兩星期左右,甚至一、兩天要作好一首作品,所以帶有點商業味道

  - 他個人最喜歡拉丁音樂,但很難把拉丁風格放在他的作品中,因拉丁音樂節拍強勁,只能用在純音樂表演,唱的歌曲較難處理

 

 

作曲心得

  - 須多聽不同類型之音樂以吸取靈感

  - 通常在作某類型歌曲之前,聆聽大量該類型之作品

  - 作粵語流行曲宜先有旋律,後有歌詞,否則會很「大戲」;國語歌曲限制較少。粵語不大適合用來唱歌。

 

  - 作曲時已在想/構思編曲模式、和弦配合,一齊構思。當想旋律時那些元素已在腦海一起出現

  - 不一定要在鋼琴前作曲,可在用膳時、驚駛時作曲

  - 一首歌未必需要太多和弦

  - 盡量多自己找自己的素材,自己創新。不需要理會觀眾喜歡什麼,用不同元素,不斷嘗試創作和昨天不同之音樂。

  - 作曲很自由,沒有特定的 form

 

  - 理想的 balance in strings: 3+3+2+2 (1st/2nd violin / viola / cello)

 

  - 電影配樂有一些「公式」,但常用會阻碍創作

  - 有時配上特別音樂 (e.g. 打鬥場面配上「浪漫」音樂) 會有意想不到效果

 

  - 他在幼年很小聽兒歌,因為那時候根本沒有兒歌。但他作兒歌時會考慮:

    ~ Narrow range (約 alto的音域,最高去到 C' 或 D')

    ~ 全首歌約 8 - 10 度,不能超過 10 度,否則孩子們唱不來

    ~ 編曲較簡單,聲效較多高音樂器,有叮叮噹噹的效果,因小朋友喜歡這種聲音

    ~ 旋律簡單,變化不大

 

 

50 和 80 年代創作音樂有什麼不同?

  - 80 年代後有 midi 的發明,對音樂創作有極大幫助,尤在節奏方面,令作曲家立刻聽到效果

    Midi 的發明令 80 年代的音樂發展突飛猛進

  - 以前作曲只靠經驗去估計出來的效果,作了一首歌之後,要等到有 band 演奏才能真正聽到效果,有點不方便

 

  - 雖然有了電腦創作,電子音樂也大行其道,但他認為現在人們開始返樸歸真,喜歡較「真」的聲音,用 midi 來模仿真樂器的聲音

 

 

甚麼條件才可以作曲「搵食」?

  - 一定要喜歡音樂。喜歡音樂的人,在工作六、七小時後也不覺時光流逝,否則會很痛苦

  - 未必要很感性、感情豐富才能做到

 

 

好的音樂最重要的元素

  - 中國人始終會以中國音樂為基礎,因為從小到大會接觸中國音樂,在心中潛移默化

  - 吸取其他元素, e.g. 和弦,再作出變化,漸成一種「香港風格」

  - 音樂感是從小到 大「浸」出來,靠聽不同類型音樂吸取養份

 

  - 流行曲最重要是有好的旋律

  - 好的旋律一定要能夠打動人的心,易記、易唱

 

 

作曲「辛酸史」

 

  煇哥說了一個故事,間接道出食這行飯的音樂人之難處:

 

  最近一次替香港政府的宣揚「香港精神」的宣傳片配樂。他人在溫哥華,製作時間亦倉猝,所以製片和配樂「兵分兩路」進行。

 

  音樂做好了,和宣傳片配合,製作人員覺得有很多位夾不來。例如有某鏡頭有人放風爭,製作人員想用二胡陪襯,但二胡聲一出

 

不能又要叫它立刻靜止吧。

 

  還有在最後的鏡頭是一群人一起握拳揮臂歡呼,要煇哥改變音樂配合。

 

 

 

  辛辛苦苦做好整套片之後,政府有些官員看過,覺得那個手勢太似人們遊行示威,要把最後的鏡頭刪除重拍。音樂也要重新做過。

 

 

 

  幸好最後也辦妥了。

 

 

  煇哥絕不覺得這些是辛酸史,只不過是一點困難,不會解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