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自立需要考慮的問題

A.自治                                            陳勉宜  2005/3/3

1. 教會生態

1.1.     現今龍門試行精簡堂務行政,以小組作承載,重視敬拜生活與家庭生活,發展以需要為本的佈道事工及以恩賜為本的事奉方式,一站式的教會生活設計,再配合主日學、查經班、各類事奉訓練班、成長小組及家庭探訪與個人輔導等,教會漸漸建立起來。面對自立,我們要問:這是一個適切長遠發展的教會模式嗎?在自立的過程中,我們的模式有沒有需要改變更新的地方?

1.2.     另一個影響自治的因素是信徒關係,這是指信徒間的相交生活與情誼,是否深厚得可以產生自發性的聯繫與支持(包括:危機支援、勸免守望及關係破裂後的復和能力等)?而不是單以同工為核心,或依賴教會領袖作維繫。

1.3.     此外,教會在短短三年多便凝聚了百多人,信徒對教會的期望差距很大,對很多問題仍未有共識。為免日後自治困難,在邁向自立的過渡期,尋找/凝聚信仰群體的「核心價值」是重要的。龍門肢體(佈道所)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找到了,教會自治就會暢順不少。

2.   領袖人材

2.1 指領導性的「核心領袖」與分擔各類事奉的「事工領袖」兩大類。教會自立,領袖人材是否足夠是第極重要的因素。

2.2 「核心領袖」:人數不必太多,若佔群體的3-5%已不錯。需要的條件是:1. 有感動長期委身在龍門;2. 品格成熟;3. 靈性健康;4. 情緒穩定;5. 一顆愛龍門肢體的心及6. 願意承擔作領袖的心志(當然還可以參考提摩太前書第三章有關教會領袖質素的經文,希望不要嚇親各位!)教會談自立,在未來的日子,是否具備一批「核心領袖」是重要的因素。

2.3 「事工領袖」:健康的教會,事工的發展與事工領袖的數量,應該常在一種健康的張力之下。所以無論教會是否自立,我們都要常常留意,事工領袖有沒有過勞?有沒有按恩賜事奉?夠不夠裝備支援?而不需要太過注重現時還有什麼事工沒有人承擔。

3. 產生領袖方式

   3.1 「事工領袖」

        1. 是否以恩賜為本來發掘?

        2. 是否有適切技能來培訓?

        3. 是否授與適當的權責來發展

   3.2 「核心領袖」

1.  與上述1、2、3項相同

2.   是否有民意基礎來產生?

          (機制如何?過渡期與自立後是否有不同機制?田景堂的經驗是用三年時間將委任機制逐步過渡為全面選舉機制)

 

4.  與母堂關係

4.1 自立前:母堂是全力支持、高度信任與尊重子堂一切堂務。              自立後:母堂與子堂是互相尊重及互相合作的關係。

4.2 在過渡期:1. 怎樣感染子堂會眾向母堂發出欣賞與感謝的情懷?

            2. 怎樣保持與母堂兄姊有適切之溝通及情誼交流?

            3. 怎樣健康地發展聯堂牧養事工與肢體關顧?

 

B. 自養

1. 經濟情況

   1.1 檢視教會過去經濟情況,能否評估未來三年的趨勢?

   1.2 如何深化會眾在奉獻金錢上的學習以致收支平衡?

2. 同工團隊編制

   2.1 受薪同工團隊的編制,十分影響自養的安排。

   2.2 教會是否需要制定一個「聚會人數與受薪同工人數比例」的參考指標?

2.3 在過渡期間,作為子堂的需要與母堂坦誠交流如何安排同工隊的過渡,包括:1. 僱主改變引發的權責承擔;2. 同工的意願取向;3. 可否自行安排適切子堂的同工(如:恩賜、經驗與子堂能夠承擔的待遇等.)?

3. 自供自給時間表

   3.1 如何制訂達致收支平衡之財政預算的時間表?

 

C. 自傳

1. 堂校關係

   1.1 評估未來一段長時間(例如:10年),堂校關係是否仍然可以持續良好發展?

   1.2 學校收生情況會否對教會發展構成影響?

   1.3 教會與家教會和校管會的關係是否需要有計劃地發展?

2. 福音策略

    2.1 開荒期已過,教會日後福音對象定位於區內自然高增長群體還是刻意選擇令教會人口結構更健康的另類群體?(如:何小家長與學生福音事工抑或董玉娣福音事工更應作為首選?當然要尋求上帝的帶領為依歸)

3. 信徒因數

   3.1 數量上,區會訂明一間自立堂會最少要有50位受洗或已轉會的成年教友,估計龍門約需要三年左右才能達標,你們同意嗎?

   3.2 「歸屬感」是一個群體不斷存在及傳遞下去的重要自我意識。龍門肢體對教會有充足的「歸屬感」嗎?怎樣評估?怎樣培養?

   3.3 開荒形教會需要很多初信培育及聖經真理的普及培育,但當教會邁向自立時,便需要高質素的培育,以致能產生質素高的信徒與領袖。過渡期的培育工作如何調較其重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