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到

慎到略事

慎到言勢

慎到略事

  到,趙國人,約生於公元前395年∼前315年,《史記》云:「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白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徙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為稷下學者,大夫之位,有其官名而無其實,諸子亦以著書立說言道以為事。而慎子皆學黃老之術,而化其為法家之勢派。《漢書•藝文志》著《慎子》四十二篇,至今已亡佚,餘五篇。後人輯佚成本,共七篇,附逸文句錄,已不可見其當日之貌。

稷下養學,本於黃老。營營諸篇,僅存得五。
百家爭鳴,喑投深水,蓋知哲言,已亡佚乎?

慎到言勢

  慎子被定為法家的學者,主言「勢」。勢的意思指權勢、時勢。慎到認為,治國因勢則可治,反之則有違天道,必不能保有國家。他用飛龍乘雲,來比喻勢的重要,「騰蛇游霧,飛龍乘雲,雲罷霧霽,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人如果能乘勢,就能統治他人,而且不因賢不肖的限制,「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

 

天下需要國君而有國

  國家的建立,並不因天子有天下而建國,而因天下需要國君而有國,「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威德》)所以有國君被取替,沒有君主轉換統治的國家,「王者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君而無易民。」(《逸文》)因此為政要依人情勢,稱為因循。「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按其能而任之,絕不揉曲其才,「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因循》)使各施其才,則用無不足,「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於所求者無不足也。」(《民論》)

 

因勢因法

  君主不用智能而治,一切因勢因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冶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術。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逆天理,不傷情性,就是以人民的常勢任用之,不須苦思,則可以治,若然煩惱於制策,反而有害,「首須思之,而後可施之,則疾矣。是以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濟」至於因民情的細則,則「善為國者,移謀身之心而謀國,移富國之術而富民,移保子孫之尚而保治,移求爵祿之意而求義,則不勞而化理成矣。」(《逸文》),若果捨法而治,則以心裁決萬事,就會失準則,有不公平的情況,怨恨由此而生。「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賣予奪從君心出矣……舍法而以心裁輕重,則同功殊賞,同罪殊罰矣,怨之所由生也。」(《君人》)所以大君用人之常勢使人,定法以明功過,而不以智巧治。

 

知忠

  君主能夠任勢,就要令百官遵從意旨執行,以免上有道而下不治,「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知忠》)治理百官,用名分來規限,使「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威德》),「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官正以敬其業,和順以事其上。」(《知忠》)各有職守。 正定職守在於使而官專一而不侵權,所以「兩貴不相事,而賤不相使」(《逸文》),就是避免官官同職而相疑,甚至相爭,「疑則動,兩則爭,雜則相傷,害在有與,不在獨也。」若臣兩位同職而不爭,其因在於君主專權,若失去君主,還是會亂,所以為了爭權,臣疑其君,「臣疑其君 ,無不危之國」(《德主》),所以要定正君臣名份職守。百官遵從一職專任,君主握其要領,「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便會變成「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的局面,是「君臣之順」、是「君臣之道」。反之,以君主有限的智慧來治無限的國事,會疲憊而不能為,且君主亦未必最賢於眾,如此則殆,「君之智,未必最賢於眾也,以未最賢而欲以善盡被下 ,則不贍矣。」(《民雜》),這樣的做法,是人君代臣勞,則是臣反君逸。

飛龍棄雲,與蚯蚓同。
勢有其律,能因則明,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人有其勢,能循則律,循之得力,違之失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