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列子

列子生平

列子學說

列子書考

莊子嘗知見列子之言

列子書之篇章

列子生平

   列子稱列御寇,或稱列圄寇,是戰國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述,列子是鄭國人,他居住在鄭國四十年,無人知其是何人。因《莊子》書中記載了很多關於列子的傳說,故《漢書》認為他生活的年代早於莊子時,而列子與楊朱大致同時。

   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先秦時期的一些書都提到他曾隨關尹子問學,後者相傳是老子的弟子。關尹的思想,以"貴清"為基本特徵,要求人心和外物接觸時要保持清虛的狀態。這對列子有一定的影響。

   而道家著術列子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此皆不可為信也。「御風而行」的真義可見於《列子》,《列子》是道家哲學三大經典之一。生命展現的磊落和達觀的態度,更為世所僅見。自由瀟灑,彷若風之來去,這才是「御風而行」的意思。

   然《呂氏春秋》曾說:「子列子貴虛」。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 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身。

   在著作方面,列子著書有舊本二十篇,多寓言。西漢劉向去其重複,存者八篇。一直流傳到現在。當然,關於現存《列子》書的真偽,學者們尚存爭論。而其思想,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務崇不兢,合於六經。唐開元號列子書曰《沖虛至德真經》。唐玄宗天寶年間詔封為「沖虛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號為「沖虛觀妙真君」。

《列子》、《呂氏春秋》、《玄品錄》、《中華道教大辭典》

列子學說

 

「貴虛」
   列子著書八篇,一直流傳到現在。當然,關於現存《列子》書的真偽,學者們尚存爭論。本文將詳論於後。

   列子之學,要言之為「貴虛」。他曾隨關尹學習,後者相傳是老子的弟子。關尹的思想,以「貴清」為基本特徵,要求人心和外物接觸時要保持清虛的狀態。這對列子有一定的影響。

   根據歷來的看法,如《呂氏春秋》說:「子列子貴虛」。故列子思想的核心是"貴虛"。虛即虛無,它一方面是道的特徵,另一方面,也是對人心的要求。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務崇不兢,合於六經。在心和道之間,列子非常強調氣的作用。他認為,心與道的合一通過守氣的途徑來實現。另外,氣也是道產生萬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些思想對後來的莊子都有很大的影響。

 

「貴正 」
   列子同樣關心社會政治問題。《戰國策.韓策》記載韓國的史疾自稱研治列子的思想,他認為列子的思想"貴正",即強調"正名",主張循名責實。這與黃老學派的刑名之學非常接近。事實上,在"貴虛"和"貴正"這兩點上,列子與黃老學派之間有很多共同點。因此,從古到今都有人把列子歸入黃老學派。

   同時列子亦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 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身。

列子書考

   今人言道家之學,皆莊列並稱。但有證據發現,列子或為偽書,然事又是否如此?

學者的考證
   顧實曰:「《尸子•廣澤篇》云:『列子貴虛。』道家以清虛也。今本列子八篇,前有劉向敘錄云:『列子內外書,凡二十篇,以校除復重十二篇,定著八論。』」

   馬敘倫曰:「世傳列子書八篇,非漢志著錄之篇,較然可知。況其文不出書者,率不似周秦人詞氣,頗綴裂不條貫。汪繼培謂其萃補綴之述,諸書具在,可覆按也。」

附會他說
   誠言,列子書晚出而早亡,故不甚稱於作者。魏晉以來,聚歛管子、晏子、論語、山海、墨子、莊子、尸佼、韓非、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會他說,成此八篇,假為向敘以見重。
   而列子之偽,其最顯明之處,為依佛說。宋濂《諸子辨》有云列子之學「與流屠言合」。如言「內外迸矣,覆眼如耳」實乃大乘圓心說之論。故《列子》者,與雜莊子之說,又取佛學以成,故論者乃謂華梵禪師撰《列子》以文天竺之俚言,不知這為偽撰《列子》者之欺。

子列子
   蓋列子之學,與莊周近,而不顯於當時。故先秦諸子著述、甚至史記亦難見列子。故後人多疑列子其人有無,不論其書之真偽。但其名郤數見於莊子中,甚至稱其為子列子,且有列禦寇專篇以紀之。《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尸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篇》皆云「列子貴虛」,與《莊子•應帝王篇》所言相合。故當時實有列子其人,只為非當時之顯學而已。

 

   但其書則非自著,亡佚亦早。今之八篇,又為後人所偽作。自東晉張湛為之注,唐殷敬順撰釋文,晚出列子,得傳至今。及至近世,有楊伯峻著《列子集釋》。

莊子嘗知見列子之言

   在前文曾提到《莊子》書中有關於列子的記載,而同時《莊子》書中有部分文字與《列子》相同或相似。及至宋代,學者往往有優劣的比較,如呂惠卿雖未比較莊列的優劣,在《至樂篇》中「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段的註文中就提出二者的關聯性的說明。

   在卷五十七中有云:「物或以無情相生,或以有情相生,或以無情生有情,或以有情生無情,皆遊魂精氣之 所為也。凡《列子》所言,則嘗見而知之,其所未嘗聞見者,曷可勝道哉!」

   「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句即見於《列子•天瑞篇》,文字較《莊子•至樂篇》為詳。呂惠卿所謂「凡《列子》所言,則嘗見而知之」,就是認為《莊子》中的以一些文字都是莊子見列子而聞其說,至於「其所未嘗聞見者,曷可勝道哉」則顯示《列子》中的義理教莊子為豐富。

   《逍遙遊》的「湯之問棘也是已」段,見於《列子•湯問篇》,文字亦較《莊子》為詳,故呂惠卿在卷一有註云:「此引湯之問棘者,以其言自古有之,所謂「重言」也。棘之言鯤鵬即今所引者,見於《列子》。蓋其略也。」

   湯之問棘的故事是《莊子》中的「重言」,是引重前輩年老有學問的人的話來停止爭辯的。故事自古就存在,《列子》所引較詳,《莊子》引自《列子》,故較略。從註文也可以看出,呂惠卿對於《莊子》與《列子》中偽作的問題並未處理,因《莊子》書中引列子的行言,故以列子的時代早於莊子,則《莊子》書中所引的寓言若有與《列子》相同或相似的,就視為莊子聞見於列子者。

   除了文字的徵引,更重要的是義理的參照,《外物篇》「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二句,呂惠卿卷八十九註云:「《列子》曰:『至遊者不知所適,至觀者不知所視,物物皆遊,物物皆觀,此我之所謂 遊,我之所謂觀也。』莊子之遊,亦若是而已。得道者物而非道,則物物皆遊,物物 皆觀,雖欲不遊,不可得也。人而不得道,雖欲遊之,不可得也。」

   在呂惠卿的註文中先引《列子•仲尼篇》的文字,說明「遊」的意涵,再引《莊子•外物篇》的文字,認為「莊子之遊,亦若是而已」,解釋時亦以《列子》為主。雖然二者故事不相同,而呂惠卿則認為「遊」的理念是一樣的。事實上,《列子•仲尼篇》所謂「遊」是指旅遊而言,列子好遊,而壺丘子告之以:「務外遊,不知務內觀。外遊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取足於身,遊之至也;求備於物,遊之不至也。」註文所引的文字正是壺丘子的話。《莊子•外物篇》所謂「遊」則是莊子與惠施辯論「有用」與「無用」的文字,與《莊子•逍遙遊》中莊子與惠施辯論大瓠之用以及大樹之用是一樣的道理,而「遊」是「順從本性」的意思。二者所論頗為不同。

   宋人呂惠卿以《列子》解《莊子》,可見此二書之文字的參照本身即有其意義,而《莊子》與《列子》中相似故事的是有一合理的關聯性。

列子書之篇章

列子

卷第一 天瑞篇
卷第二 黃帝篇
卷第三 周穆王篇
卷第四 仲尼篇
卷第五 湯問篇
卷第六 力命篇
卷第七 楊朱篇
卷第八 說符篇

列子集釋
列子之書,古今中外皆有學者加以註釋研究。

重要序論
劉向 列子新書目錄
張湛 列子序
盧重玄 列子敘論
陳景元 列子沖虛至德真經釋文序
任大椿 列子釋文考異序
秦恩復 列子盧重玄注序
汪繼培 列子序

辨偽文字
柳宗元 辨列子
朱熹 觀列子偶書
高似孫 子略
葉大慶 考古質疑
黃震 黃氏日鈔
宋濂 諸子辨
姚際恆 古今偽書考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
姚鼐 跋列子
鈕樹玉 列子跋
吳德旋 辨列子
俞正燮 癸巳存稿
何治運 書列子後
李慈銘 越縵堂日記
光聰諧 有不為齋隨筆卷己
陳三立 讀列子
梁啟超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馬敘倫 列子偽書考 〔附〕日本武義內雄 列子冤詞
顧實 漢書藝文志講疏
呂思勉 列子解題
劉汝霖 周秦諸子攷
陳旦 「列子楊朱篇」偽書新證
陳文波 偽造「列子」者之一證
楊伯峻 列子著述年代考